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5G,到2018年将5G纳入到“中国制造的2025”,再到2019年6月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不断加速推进5G发展进程。今年5G商用牌照的发放,预示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5G作为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是众多新兴技术得以大规模应用的基础,因此广泛影响各个行业,其中就包括制造业。《广东省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开展重点领域5G应用试点示范,其中第一项即为“5G+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此背景下,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5G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沙龙将于7月16日正式在深圳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高管,围绕5G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共同探讨5G对各个行业、企业发展的助力作用。
5G助推企业实现柔性制造
如何实现柔性制造、个性化生产一直是制造企业的梦想。
回顾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初工厂生产出商品以后,主要通过渠道商进行分销,分销层级往往会高达五六层。电商出现后,传统企业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数据也会沉淀在平台上,工厂能够通过数据观察到消费需求的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各电商平台的推荐算法。这种推荐算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平台中,比如新闻资讯、视频等。
但商业发展到如今,消费者的需求更加的多样和多变,工厂能够及时的感受到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但是产品上游的设计、研发、生产如何跟得上消费者的变化却是另一个挑战。
关于柔性制造,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企业尝试,甚至日本的FANUC加工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的柔性单元组。但是受限于技术水平,一直未大规模推广开来。
以数据采集为例,数控机床所需要的数据精密度可能在毫秒级,如果多台机器设备联网以后,每秒采集数据的次数可能破万,这对于之前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而言,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对于企业来说,5G所具备的大带宽、低时延、可靠性的特点为实现柔性制造提供了可能。
5G未来还会产生哪些可能性?
5G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10GB,这能保证用户在一秒钟之内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这通常也是普通消费者对于5G的第一印象——网速快。但对企业而言,5G技术带来的绝不仅是更快的网速,而是使万物智能互联成为可能。
想要理解5G的应用,还得从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会议上所定义5G三大场景开始说起。所谓5G三大场景指的是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和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
其中eMBB主要面向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主要面向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主要面向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的PolarCode信道编码技术被3GPP确定为eMBB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是5G众多核心技术的一种。
近年来,智能制造成为各国布局重点,比如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的2025”、德国提出的“工业4.0平台”、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计划”等,其中通信技术升级是实现智能制造非常重要的一环。
5G带来最为直接的改变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比如物联网、自动化控制、工业AR、工业机器人、物流追踪等,而在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得以提升之后,工厂的柔性制造、个性化生产就成为可能。
5G未来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摆脱以往哪些生产、管理难题?会对企业业务流程、组织方式、治理机制和劳资关系等方面产生哪些颠覆性变革?每日经济新闻将在“5G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沙龙上,与高新兴副总裁吴冬升、赛为智能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陈萍萍、迈瑞医疗副总裁黄海涛、巨榕智能(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翁天兵、深圳智芯数据服务有限公司CTO王得利等大湾区新经济企业高管共同探讨。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