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举行的“2019年IMT-2020(5G)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韦乐平指出,5G网络领先是实现国家5G战略的基石,尽快向SA迁移是5G网络建设的前提。
垂直行业应用对5G提出高要求
众所周知,5G与4G差别甚大,韦乐平认为两者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网络架构和市场格局。从网络架构来看,1G/2G/3G/4G是封闭的,从电路交换、到IP,只有5G网络架构开放,而且实现了IT化;从市场格局来看,4G是面向2C消费用户,而5G则是转向了2C和2B的垂直行业用户。
韦乐平坦言,5G的发展希望主要寄托于垂直行业应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消费市场饱和。用户数普及率超越到110%;
其二,ARPU值逐年下降,据了解去年下降了63%,今年预计还会下降20%;
其三,流量收入即将见顶,惨烈的价格战导致中国比西方国家提前两年结束流量红利,韦乐平透露:“我们预测2019年就是顶峰,流量收入的顶峰,明年就下降了,流量一直在涨,但是收入一直在下降,所以是没有希望的。”
其四,垂直应用潜力巨大,因为垂直行业的连接数远远超越了人数,服务对象从低价值的消费用户转到高价值的垂直行业用户。服务质量也有根本性的变化,包括高可靠性低时延等等。
因此,总体来看5G发展是寄希望于垂直行业应用。但是,新型实物的兴起也必将带来一些问题,对此而言怎样转向垂直行业?现在的网络完全不能满足该要求?是行业内颇为关注的话题。
韦乐平指出,“垂直行业应用要转向有新的要求,从消费用户转向2B用户,起码有5条要求。”
第一,上行速率高。目前,所有的设计都以下行数据为主,但是垂直行业恰恰相反,上行速率要求极高,上行的边缘速率至少到3MB,现有的却仅仅500K。
第二,网络时延要低。有的应用可能低达一个毫秒,甚至更低,像车联网等。
第三,可靠性、可用性要求甚高。
第四,敏捷开放的核心网。从简单的消费用户转向大量的垂直行业应用,靠原有的核心网门是不可行的,原来的核心网是刚性的、封闭的,唯一的就是转向以SBA为基础的开放的核心网,被称为5G Core。
第五,智能泛在的云的环境发生变化。目前,大量的企业都在建设企业入网、企业上云等项目。如果没有庞大的云环境,5G转向企事业用户是完全做不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支持云网协同,到最终实现云网融合。
尽快向SA迁移才是实现5G领先的正道
目前,韩国、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已经推出了基于NSA的5G商用服务。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相对落后。韦乐平称,如果想实现5G应用的领先,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网络领先。
所谓5G领先的标志到底是什么?韦乐平认为,是成功地从流量业务eMBB转向实现5G所开创的切片、MEC、uRLLC等,从而实现从传统的2C业务迈向2B业务。
如何“高质量”的部署5G网络?韦乐平指出,首先要聚焦于5G Core+NR的SA为主的发展模式,然后进一步采用TDD和FDD的高低频协同组网模式才能构成功能、性能、覆盖领先的5G网络,这也是实现5G应用领先的唯一途径。
5G网络领先的前提是SA。基于(5GC+NR)的SA是实现网络领先的前提。NSA是初期选择,只是流量业务,与4G没有实质性变化。只有SA才能支持5G的创新功能,如:SBA、切片、MEC、uRLLC 等,才可能实现向2B业务的转型。如此也规避了从NSA向SA过渡的复杂性和频繁折腾,也使终端变的简单,成本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好的东西不可能没有缺点,SA也一样,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时间滞后,初期成本比较高,希望连片覆盖,需要有大量的互联互通等问题。但相较于NSA,SA更适合中国5G的发展,韦乐平建议,长痛不如短痛,尽快向SA迁移才是实现5G领先的正道。
此外,韦乐平也强调,5G高质量发展只有SA还不够,尚需高低频协同组网。因为,按照现有频谱分配方案来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只有在3.5G的频段各有100M。假设上行边缘速率3M,则刚好能够支持720P的视频,在这个情况下,3.5G频段较1.8GHZ和2.5GHZ上行覆盖差9dB和5dB,导致3.5G频段SA的上行覆盖、上行容量和时延均难以有效支持垂直行业应用。
韦乐平指出,唯一的出路就是部署2.1G和1.8G频段的FDD系统作为上行增强,与3.5G协同组网,高低频互补,时频域聚合,只有这样才能上行覆盖、上行容量和时延特性乃至投资上具备转向2B的网络优势和经济可行性。
“尤其是在边缘区,低频比高频的体验也更好。上行体验速率如果按2.1G、1.8G跟3.5G比,可以改善2.7倍,效果是很明显的。采用这种方式,高低频协同组网,能够实现TDD跟FDD的协同,高低频的互补和时频域的聚合。基于终端单发的上行载波聚合CA优化,这种方式可以看成载波聚合的一种,只不过是载波聚合的优化,但是现在的问题它不是一个标准,需要产业链的支持,特别是需要终端芯片厂商的支持。”韦乐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