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由IMT-2020(5G)推进组联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七届)IMT-2020(5G)峰会在北京开幕。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委常务副主任韦乐平发表了主题演讲——《5G网络是实现国家5G战略的基石》,有非常多关键的信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5G和4G的主要区别
首先,韦乐平介绍了5G和4G最重要的3个区别:
1、网络架构。我们从1G、2G、3G、4G,无论怎么变都是封闭的,从电路交换、到IP都是封闭的,只有5G是网络架构开放的,而且是实现IT化的,这是一个大的创新,大的代际的变化,无线空口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真正有特征的是网络架构,这是大的变化。
2、整个市场变了。从面向2C消费用户,一下子转向了2C和2B的垂直行业用户,现在大家喊得最多的就是垂直行业用户,但是要做到这一条,网络要有重大的变化,靠现在这种模式是完全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
5G寄希望于开启垂直行业应用。为什么要走垂直行业,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首先,消费市场饱和了,用户数普及率超越到110%了,还能指望超越到多少,200%、300%,一个人使用两三台手机,这是不现实的。ARPU值逐年下降,去年下降了63%,今年预计还会下降20%。
3、流量收入即将见顶,惨烈的价格战导致我们国家比所有西方国家提前两年结束了流量红利,我们预测2019年就是顶峰,流量收入的顶峰,明年就下降了,流量一直在涨,但是收入一直在下降,所以是没有希望的,5G带来很大的流量有什么用,我现在40G,只有极个别的人都能用掉,40G都用不掉,给你400G有什么用,一点不解决问题。
5G用于垂直行业有新要求
垂直应用潜力巨大,连接数远远超越了人数。服务对象从低价值的消费用户转到高价值的垂直行业用户。服务质量也有根本性的变化,包括高可靠性低时延等等。
所以5G发展是寄希望于垂直行业应用,这是有行业共识的,但是怎么转向这个,现在的网络完全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垂直行业应用要转向有新的要求,从消费用户转向2B用户,起码有5条。
1、上行速率高,所有现在的设计都是下行数据为主的,但是垂直行业不一样,是上行速率要很高。上行的边缘速率至少到3MB,我们才500K。
2、网络时延要低,有的应用可能低达一个毫秒,甚至更低,像车联网等。
3、可靠性、可用性要高,以前没有那么高,对移动互联网的要求是很低的。现在有的应用,如工业互联网要求5个9、6个9,现在网络肯定是不支持的。
4、敏捷开放的核心网。既然面对的不是简单的消费用户,而是一大堆的垂直行业应用,每一个行业全都不一样,怎么办,靠原有的核心网门都没有,原来的核心网是刚性的、封闭的,唯一的就是转向开放的,以SBA为基础的核心网,所以号称5G Core。
5、智能泛在的云的环境。我们现在都在讲企业入网、企业上云。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庞大云的环境,5G转向企事业用户是完全做不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支持云网协同,到最终实现云网融合。
车联网、无线机器人,无线机器人实际上就是触觉物联网,可以小于一个毫秒,车联网要求小于1到5个毫秒,智能制造时延的范围比较宽,从毫秒级一直到秒级,可用性可以到5个9甚至6个9。
韦乐平指出,垂直行业要转过去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五个新的要求有没有满足,如果没有满足,都是胡扯。
5G网络领先的前提是SA
只有5G网络领先才有5G应用的领先,5G最终是要应用的,但是网络如果不领先,你的应用领先不了。
韦乐平指出,原来中国计划要在5G上领先,现在时间上已经领先不了了:目前世界上的韩国、美国、英国等18个国家已经推出了基于NSA的5G商用服务,中国是第19个宣布商用的国家。
“时间领先这一条已经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高质量的发展,要网络领先。”
韦乐平指出,中国尽管近期发了4张5G牌照,但由于SA(独立组网)的国际标准R16尚未冻结,目前正在进行5G网络建设都是NSA(非独立组网),这只能通过eMBB场景提高流量传输速率,并不能支持面向垂直行业应用的更多其他场景。
韦乐平认为,5G网络领先的标志是成功地从流量业务eMBB转向实现5G所开创的切片、MEC、uRLLC等业务与场景,从而实现从传统的2C业务迈向2B业务。
“否则,停在NSA上是永远不会领先的,顶多你的基站数多一点,用户多一点,基本上就是4G的一个增强版,这跟5G的根本特征没有什么关系。”
而为实现5G网络领先,韦乐平认为,必须做到两件事:第一,基于5G Core的SA(独立组网),第二,高低频协同组网模式。
5G网络领先的前提是SA,基于5G Core+NR的SA是实现网络领先的前提,今年只有NSA,但是NSA只是流量业务,与4G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有基于5G Core的SA(独立组网),才能支持SBA、切片、MEC、uRLLC等一系列创新功能,否则5G的转型只是一个空中楼阁。
他强调,5G应当规避从NSA向SA过渡的复杂性和频繁折腾,直接采用SA可以降低终端成本,因为后者不需要支持多套射频系统。
然而SA大的劣势就是时间滞后,需要拖延一年后才能确定标志,此外,初期投入成本也比较高,连片覆盖面临大量的互联互通问题。但是,任何好的技术都需要成本。“长痛不如短痛”,尽快向SA迁移是建好5G网络的前提。
NSA(非独立组网)是指先不建5G核心网,而是先建一些5G的基站,挂靠在现有4G的核心网上,这能支持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但并不能支持mMTC(海量机器通信)、uRLL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场景,而后者正是5G最为重要的两个物联网场景。
5G完整的全球标准尚未确定:2018年6月,5G冻结的R15标准主要支持eMBB和部分uRLLC场景,而完整的标准目前尚未确定。
“没有这两条就实现不了5G的网络领先。”
第二个要求是,高低频协同组网模式。
韦乐平指出,按照现有频谱分配方案,电信、联通在3.5G频段各有100M带宽。如果假设上行边缘速率为3M(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刚好能够支持720P的视频,在这个情况下,3.5G频段较1.8GHZ和2.5GHZ上行覆盖方面差了9dB和5dB,导致3.5G频段SA的上行覆盖、上行容量和时延均难以有效支持垂直行业应用。
他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部署2.1G和1.8G频段的FDD系统作为上行增强通道,与3.5G频段协同组网,高低频互补,时频域聚合。
在上行方面,相对于TDD(时分双工)的乒乓方式,FDD(频分双工)是全周期发送,因而更具优势,据此测算,FDD速率可以增加20%,时延可以降低25%。
在边缘区,低频比高频的体验也更好。上行体验速率如果按2.1G、1.8G跟3.5G比的话,可以改善2.7倍。
韦乐平认为,只有这样,才具备转向2B的网络优势和经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