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4月4日报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则故事,大意是一老夫子去一家刚生孩子家的人家去道喜,并当场预言,这孩子将来是会死的,结果被人家打出了门外。说话不分场合当然不对,鲁迅讲这则故事却是为了说明人讲真话经常不得好报的道理,道理原本很简单,死本来就是生的一部分。对于腾讯的产品“新宠”微信而言,虽然马化腾从今年年初以来一直信誓旦旦要将“微信国际化”,“微信国际化是腾讯公司的唯一一次机会”云云,然而,在笔者看来,微信固然是个不错的产品,但如果从其产品是否真正具备了国际化的核心能力等方面而论,微信的国际化注定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死结”。
首先,从产品国际化的核心能力而言,微信还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微信刚满两岁,从使用效果来看,用户的反应不错,最大的好处是支持免费的短信、语音留言和视频等等交流功能,闲余时也可以看看身边的朋友在忙些什么,分享些段子和心得,这是其一,其二,马化腾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因为微信的出现时间和PC时代落后于国外产品一大截不同,还算基本上同步,甚至还有点领先的感觉。但是,仅仅凭这两点微信要去美国、印度等市场“摘桃子”,马化腾显然忽略了互联网这一“内容产业”的产品特点(华为虽然直接不做内容产业,凭借通信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已经非常国际化了,但依旧未能大举进入美国和印度这两个重要市场),Facebook、Google、Youtube等等,那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在中国一样无法流行,政府管制、用户习惯、文化差异,哪一个不是致命绳索?更何况微信之所以能够在国内与无线QQ和微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靠得是即时通讯和社交功能的整合,这和国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如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Line等相比,并不具备“杀手级的应用”。更遑论文化差异和用户习惯了。
其次是产品国际化的运营经验。橘逾淮而变枳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在我们政府刻意保护民族工业的IT互联网产业,同样如此。百度当年信誓旦旦要在日本国际化,方正的出版系统要国际化,当国际化成为一顶时髦的官样帽子时,这些闹剧很快就会被人遗忘。腾讯当年的成功源于微创新,正是在上世纪末模仿ICQ并将其充分本土化,才赋予这一即时通讯产品很好的粘性。更重要的是,腾讯的成功同样充满了中国特色,从电信增值服务延伸到所谓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后者说穿了就是网络游戏),腾讯的收入才因其庞大的用户人数红利坐稳了中国互联网的头号宝座,网络游戏占据其营业额的70%左右(2012年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主要是指网络游戏收入)为5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占其总收入的70%(2012年腾讯总收入近70亿美元)。自2004年在香港上市以来,腾讯8年来(2004-2012)其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91%、79%、132%、37%、95%、93%、62%、48%,像盛大等一大批国内网络游戏公司一样,腾讯主营业务的增长也在趋缓。所有这些,就跟百度的“独夫”(也叫“毒夫”)传统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中国特色基因,以这样的产品基因去国际市场上打拼(腾讯的成功同样基于中国通信业整体落后的这一重要背景,见后面的分析),即便微信这一产品初步具备了相当的开放性的姿态,依旧会碰得是满头鲜血。
最后一点才是那些更加致命的“中国社会特色”。马化腾前不久在深圳的2013年IT领袖峰会上抱怨我们主管政府机构的落后监管思维,诸如针对微信这样的内容产品的新闻审查问题,这是敏感的政治问题,现阶段这个都解决不了,商业更无从谈起, Google业务不能直接进入中国,美国人同样会天真地欢迎微信的福音吗?往白里说了,百度和腾讯等中国互联网的成功,一部分得益于主管机构的监管思维。一方面在国内市场时希望得到“保护”,想国际化了却又呼吁“自由开放”,批判监管,颇有“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感觉。
坊间新论是马化腾鼓吹的微信国际化,是为了转移视线,避开和国内运营商的死磕难题。笔者认为,于腾讯而言,这是个不错的舆论引导方法。笔者统计了一下,以当年最风光的电信巨头中国移动为例,从1997年到2012年,15年来中国移动的营业额每年的增长额分别为54%、87%、57%、79%、28%、23%、21%、26%、23%、20%、15%、9%、7%、8%、6%,随着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的取代,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们坐地收钱的好日子将一去不返。根据中国移动日前公布的2012年业绩数据,其2012年营运收入为人民币5604亿元,这是其年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一次跌破了7%,只有增长6.1%;利润下滑的趋势将来会更惨,其2012年营运利润为1505.22亿元,相比与2011年的1512.99亿元营运利润,这是中国移动10年来营运利润首次出现下滑。尽管互联网企业的日子远远好过电信企业,但PC互联网和运营商收入同时趋缓,使腾讯将来和中国移动两大巨头之间必有一战。当年移动语音业务和互联网齐飞,两者还能相互提携借力,如今双双面临转向移动互联网的新兴业务,恶战已在所难免。
客观而论,腾讯能获得今天的成功,中国电信业的落后经验管理水平功不可没。QQ当年只是一个免费的语音通讯工具,才争得中国7亿多人的万千宠爱,今天微信的火爆同样如此,相比于免费的短信、语音留言和视频通话等等,马化腾最欣赏的“朋友圈”只能算是个添头(那也是从Facebook那里学来的)。举世界观之,中国电信业的收费水平是最高的,服务是很差的,高昂的价格和落后的设施更是拖累了国家未来宽带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规划。最可笑的还有那帮帮闲的电信专家们,动辄就说法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对VoIP和OTT业务都开始收费了,难道他们看不到除了这几个仅有的例外国家外,全世界还有那么多国家都坚持对互联网进行战略扶持的审慎原则吗?免费会毁掉移动互联网吗?(直到今天,全世界用户收看大多数电视节目和浏览PC互联网都是免费的)?腾讯和中国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只是企业之间的商业利润争斗,试问,现在是不是该去讨论一下国家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时候了(而不仅仅只是紧紧盯着腰包里那几百元可怜的专家红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