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云计算技术,其更新迭代的速度快得让人应接不暇。在过去的2018年,随着应用程序架构的变化以及对大规模开发的需求成为主流,容器走到了技术前沿。容器化将IT的应用、部署、运维,真正敏捷、高效地送往云端,助力企业应用真正云化,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在过去的2018年,容器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让我们梳理一下:
2018年3月,Kubernetes在2018年的第一个版本——1.10版正式发布。此次新版本提升了Kubernetes的成熟度、可扩展性与可插入性,提升了三大关键性功能的稳定度,即存储、安全与网络。
同样在2018年3月,CNCF技术监督委员会通过投票表决,最终认定Kubernetes成为该基金会的首个结业项目。
2018年5月,Docker发布了企业2.0版,主打可以跨OS、跨云的企业级容器管理平台,也强调可以通过Kubernetes来管理跨云容器调度。
可以看出,Kubernetes作为帮助用户自动化部署与管理容器应用程序的开源平台,由于其完美地解决了调度、负载均衡、集群管理、有状态数据的管理等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容器通过虚拟化操作系统的方式来管理代码和应用程序,很多应用场景的运行环境都会交由容器平台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容器扮演PaaS的角色,因此容器服务在网络、存储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有效利用IaaS组件和支撑。因此,与IaaS融合,才是容器云发展的正确方向。企业需要的是云上端到端的业务能力,具有IaaS+PaaS能力的全栈云容器平台,将会是企业的首选。
回过头来看国内的容器厂商,首先是以灵雀云和才云为代表的、以容器为核心产品的初创企业。灵雀云的ACE企业级容器PaaS平台,与主流基础设施深度集成,统一管理异构基础设施,全面支持企业级Kubernetes调度架构。虽然专注在容器产品领域,但是在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存储上的能力较弱,全栈式的解决方案会受到阻碍。才云的产品涵盖容器管理平台以及容器管理平台之上的应用,比如人工智能(AI)。虽然AI强大,但是缺乏底层IaaS的支撑,全栈式交付也会受阻。
与以容器为核心产品的初创企业不同,以OpenShift和Rancher为代表的容器厂商,其核心产品为开源项目的发行版。以Rancher为例,Rancher是一个开源的企业级容器管理平台,以其产品化、简单易用的特点,在容器云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同样,由于IaaS方面能力的局限,全栈化交付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是以阿里云和青云QingCloud为代表的云计算公司。阿里云发布的容器服务 Kubernetes 版(简称 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 Kubernetes 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阿里云的IaaS 能力比较成熟,容器服务 Kubernetes 版简化集群的搭建和扩容等工作,整合了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能力,打造了优化的云端Kubernetes 容器化应用运行环境。
青云QingCloud的容器平台——KubeSphere,是基于 Kubernetes 构建的多租户、企业级容器平台。 KubeSphere提供统一平台纳管多Kubernetes集群,支持应用自动化部署,减轻日常运维压力。同时,完善的监控告警与日志管理系统有效节省运维成本,使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放到业务创新上。基于KubeSphere,还可以可视化设置CI/CD流水线,轻松实现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
依托青云QingCloud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网络、存储支持,KubeSphere拥有很强的全栈化交付能力。在存储方面,支持对接 GlusterFS、CephRBD、NFS 等存储系统,也可以通过 QingCloud CSI 对接块存储,实现 Kubernetes 对存储卷的管理,支持有状态存储。在网络方面,支持 calico、flannel 等开源网络插件,也可通过QingCloud hostnic 对接SDN,并支持以负载均衡器方式暴露服务,并支持绑定QingCloud负载均衡器。
后记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希望获得云的端到端的能力,并希望通过全面云化来提升管理效率,保持业务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很多企业除了需要通用的租户管理、集群管理、系统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等传统业务,还增加了很多微服务、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需求,此时,容器做为承上启下的中间层就变得愈加重要。同时,这些应用都需要IaaS层的网络、I/O、存储等底层资源的支持。由此,满足客户需求的容器,需要IaaS与PaaS的深入融合。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容器云平台,是一个兼具IaaS和PaaS能力的全栈云平台。
未来的容器云大战,必将是全栈云的天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