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微软宣布“Azure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将于10月1日正式落地中国。这也意味着,中国的Azure企业用户能够享受微软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
“该项保护计划拥有三大核心内容,包括无上限赔偿、免费提供给客户的10000项微软‘专利池’以及即用许可证。”微软全球副总裁、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Microsoft Azure总经理Jason Zander指出,“在华推出‘Azure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就是要将微软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产权分享给我们的合作伙伴、用户和开发者,从而加速云端创新。”
具体而言,首先,微软公司将会赔偿所有Azure客户因使用Azure产品(包括开源组件)而导致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索赔费用;第二,微软将向符合标准的Azure用户开放万项“专利池”,一旦客户遭遇专利诉讼,可以通过寻求微软专利转让来保护自身利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专利池”中的知识产权囊括智能手机、物联网等多个前沿创新领域。
此外,微软方面表示,尽管一般情况下,微软不会将专利转让给非执业实体(NPE),但万一发生这种情况,微软将向Azure用户发放即用许可证,以确保这些专利不会被用于向Azure客户提起诉讼。
“专利保护伞”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中国企业纷纷出海,知识产权也成为越发热门的一个话题。
事实上,数字化转型的蓬勃发展为全球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新型法律挑战。据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美国与云计算相关的专利诉讼增长了700%,而同一时期以专利诉讼牟利的“非职业实体(NPE)”在云计算领域的专利储备增加了130%,企业和开发者面临的诉讼风险也在随之增加。
而微软此次推出知识产权保护计划,更像是为其客户推出的“专利保护伞”。“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开发者在积极拥抱云计算和数字技术,而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侵权的潜在风险,正成为阻碍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大问题。”Erich Andersen表示,“微软自创立40多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建立了业界领先的的法律架构和应对措施,将全力保护我们的用户降低知识产权风险。”
微软该项专利保护计划自今年2月推出,如今首次在华正式落地。围绕微软此前在中国以外地区推出的专利保护计划,Forrester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Jeffrey Hammond认为此举能够防止潜在的云计算知识产权诉讼问题。“对于希望在公有云和企业IT部门构建基于SaaS产品的独立软件供应商来说,其法律顾问仍然对为战略应用程序采用开源框架感到担忧。”Jeffrey Hammond称。但如今,开源技术被纳入微软专利保护计划之中,企业一旦遭遇诉讼或威慑,微软便将提供无上限赔偿。
此外,由于这些专利保护仅适用于Microsoft Azure中运行的应用程序,因此不再采用Azure云计算的公司将退出其覆盖范围,在多云配置中操作的企业同样不会被完全覆盖。
那么,究竟怎样的Azure平台客户才适用该项计划呢?Erich Andersen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计划仅适用于每月花费超过1000美元的云计算客户与Microsoft的云账单的Azure客户。在“专利池”使用方面,一位微软方面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该计划仅仅用于防御行为,“客户只有以防御专利侵权诉讼为目的,才能够获得微软的专利转让”。
专利数增长
微软此次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大做文章,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客户,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依然在于推广在华业务。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中国企业提供的专利申请数量在迅猛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专利在保护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软全球副总裁兼首席知识产权顾问Erich Andersen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几年知识产权保护诉讼的量呈现极大增长,许多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大意识,希望解决知识产权的纠纷。
独立软件开发商(ISV)TechInsights指出,微软“Azure知识产权保护计划”所提供的专利库规模远远超过了甲骨文(Oracle)、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和VMWare。这些ISV尤显兴奋,因为该项计划的推出,意味着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微软专利库,来充实其自身的专利实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阿里云不向平台上的客户提供知识产权专利诉讼赔偿,亦没有所谓的“专利池”保护。亚马逊AWS则在美国市场提供一定程度但非无上限赔偿,并且在是否覆盖开源服务软件方面尚未有清晰政策。在中国市场,亚马逊AWS不提供任何赔偿。
相较之下,微软则显得颇为“慷慨”。摩拜单车CTO夏一平表示:“摩拜单车已在全球7个国家拓展了共享单车业务。在一些地区摩拜单车选择了与微软智能云开展合作。而‘Azure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则大大降低了摩拜单车在相关市场可能遇到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潜在风险。”
亚马逊AWS及阿里云方面,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上述两家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提供的官方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