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高层的多次部署,到资本市场的资金热捧,近期广受舆论关注的概念之一莫过于“新基建”。“新基建”投资必将大力刺激中国经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多位业内专家和公司高管表示,“新基建”将促进我国产业链升级、新技术新产品的爆发和新业务模式的诞生。而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新基建”所涉及的每个模块当中,大力发展安全物联网应用是参与“新基建”推进的潜力赛道。未来将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展现出蓬勃生机,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应运而生,给产业链各方带来了极大的利好。
疫情加速行业整体需求激增
从这次疫情中不难看到,整个中国经济“智能化”进程迫在眉睫,“新基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而物联网作为 “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抗疫”中发挥出极大价值。AI红外测温、智能定位、智能口罩、智慧社区等新经济一夜崛起,这背后也意味着对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 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以物联网息息相关的先进技术,有效助力了疫情防控。
比如,大数据技术从实时病例数据采集、自动监测分析、病患移动轨迹追踪,建立个体关系图谱、进行传播路径精准定位等多个方面为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又如,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为病毒基因测序、病例诊断、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新工具、新方法。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监测分析平台,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首次将原本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在提高分析速度的同时也增强了监测的精准性。人工智能辅助阅片系统在大规模病例筛查、辅助诊断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再如,智能红外成像体温筛查仪、智能护理机器人、送药服务机器人、消毒清洁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在多场景部署应用,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新“尖兵”。
还有,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线上办公、视频会议……在辅助科学防疫、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 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机构数据,近年来国内物联网市场增速稳定在20%~25%,但有业内专家指出,预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期及“新基建”的时代,物联网市场增速将达到25%~30%。 而且随着国内“新基建”的布局建设,移动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无人机等移动物联网的典型应用迅速发展,相应的消费市场将更具规模。
赋能新基建,
运营商“智慧社区”成样板
新基建的建设大潮下,利用物联网赋能智慧社区成为趋势。 在此次疫情期间,利用物联网开展非接触式疫情识别,中国电信天翼物联早已在行动—— 拥有1.6亿基于蜂窝连接物联网用户数的中国电信,已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非接触式疫情识别、定位溯源、自动采集和远程监控方面,贯穿于疫情排查、监测、预警、防控、救治、管理等环节,推动自动化、智慧化的“技防”来替代“人防”。
目前,中国电信智慧社区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其中仅智能云广播(天翼大喇叭)已累计播报110万次。 中国联通方面则利用5G+AI服务机器人代替人工,提供全自主“免接触式”服务,不仅能阻断“人传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链条,降低交叉感染,减少隔离区内部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还可以大化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一次性防护物资消耗。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也以疫情为令,将热力成像社区通行方案列为头等研发工作,打造门禁闸机集成热像仪+黑体套装组合,集合人脸pad及身份证识别,形成非接触式体温监控方案。 可以看出,在抗疫过程中,运营商的物联网技术在精准抗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将赋能各行业各领域智慧升级,充分发挥新基建“头雁效应”。
推进物联网规模化
亟须消除应用“孤岛”
需要注意的是,新基建给物联网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进行海量设备的连接和管理、如何打破孤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和终端资源、如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细分垂直领域赋能、如何保证物联网的安全、如何保证智能终端的可靠性等都是新基建中的物联网规划建设以及后期运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否则难以将新基建的效用大化。
《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指出,全球物联网收入在未来几年将增加3倍以上,由2019年343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1万亿美元。如何在如此庞大的市场分得一杯羹,并且跟上“新基建”带来的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加速的步伐,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目前来看,物联网已经应用在工业、商用、消费等多个领域,甚至可以衍生出成百上千个应用场景。但在不同场景中,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需求下所采用的解决方案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终端设备丰富而碎片化的发展。而碎片化使物联网应用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妨碍了物联网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
SA高级分析师杨光指出,为了实现规模效应,产业链需要尽可能对来自不同应用场景的技术需求进行归类聚合,形成跨场景的标准,提升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