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优化、余热回收、预制化、模块化,伴随数据中心节能减碳力度的加大及建设需求的增加,以上均成为行业热点,相关技术发展、实践情况备受关注。第十七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长三角论坛(IDCC2022长三角论坛)上,艾特网能副总经理杜华锐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图:艾特网能副总经理杜华锐
多种制冷方式将走向融合
制冷是保证数据中心持续运行的必要方法,但也因此带来大量能源消耗,是数据中心降低PUE、降低能耗的重点,围绕风冷、液冷、蒸发冷等制冷方式的优化正不断加强。
对此,杜华锐坦言,目前来看,单一的制冷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风冷最为成熟,但在技术上存在节能瓶颈;蒸发冷和液冷的制冷效果较好,但蒸发冷在应用和使用的过程中,技术与寿命方面都存在优化空间;液冷则是成本较高,在经济方面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因此,单一的制冷技术难以满足整个行业的需求,制冷技术需要走向融合,并且融合已经开始。
杜华锐以艾特网能的实践分析指出,液冷应用过程中,成本之外,在部分存储或者网络设备上并不适用,此时,便需要在这些地方“摘出”液冷,转而使用蒸发冷等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数据中心节能,基于此,艾特网能已研发出了相应的产品。其他制冷方式也同样如此,需要与具体的应用与地域特点等进行组合,以实现制冷效果的提升。
余热回收利用还需进一步研发配套技术
数据中心进行制冷,需要排掉大量的热能,在节能减碳大趋势下,对于这些余热回收利用成为探讨的焦点。
杜华锐指出,从暖通方面看,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在品质上比较低,能够应用的生产生活场景相对有限,同时也缺乏相应技术与条件支撑。如被讨论较多的在建筑供暖、民用供暖上采用余热,目前条件并不太成熟,因为数据中心一般离人员聚居区较远,传输过程中热量会有较多损失,增加了利用难度,难以大规模推广。
因此,想要进一步开发余热,需要配套的技术研发,如水源热泵相关核心技术,如果可以与数据中心设备充分结合,便能够提升热品质,增加应用场景。
“东数西算”大背景下,余热回收也在引发更多场景应用探讨,如与西部农业的集合。据杜华锐介绍,农业需要的热品质相对较低,配合相应的设施,能够满足其热量需求,推动农业的发展。
模块化、预制化是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建设方式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数据中心需要持续推动节能减碳,全面贯彻到建设、运维过程中。同时,数据中心在建设方面,面临的另一个现实情况是数字浪潮下,建设需求量不断增加,且建设周期需要进一步缩短。
杜华锐表示,为匹配这一要求,模块化与预制化成为数据中心尤其是中大型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建设方式,当下已有诸多实践,如基于氟泵的预制化技术、电力的预制化等。从艾特网能的实践来看,考虑到运输问题,在适当体积下,预制化数据中心可通过集装箱进行整体交付,这极大地增强了建设便捷性,能有效缩短建设周期。
以2000机柜为例,从土建到数据中心运营,时间可能长达三年,即便排除土建,也需要约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
融合预制化则能够大幅度缩短工期,预制化对建筑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场景采用钢结构厂房结构即可,两、三个月即可完成,此后再采用预制化建设,3—6个月便能建成。数据中心可分期投入,先安装好部分6个月便可以开始运行,剩余部分约两个月时间也能够进行使用。因此,加上调试周期,6—8个月,预制化的数据中心便能够直接投入使用。
杜华锐还强调,预制化更适合“东数西算”中西部的应用场景,数据中心从前期的建设到后期的交付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这些地方往往地广人稀,人员的招募较难,成本也较高,预制化可减少人员投入,有效减少人员成本,降低生产周期,更加适用于西部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一线城市资源较多,模块化更加合适。一线城市中多是现有建筑的改造,改造后受层高限制、搬运通道等方面的限制,体积合适的、拼积木式的模块化更容易安置。
基于以上认知,杜华锐表示,艾特网能在预制化、模块化以及绿色发展等相关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在“东数西算”的各个枢纽节点均有相应的沟通。他指出,不同的枢纽节点在环境、建筑、投资预算等方面各具特点,艾特网能的解决方案能够适应不同的要求并进行深度匹配,通过先进的低碳技术等帮助,包括数据中心运营商、通讯运营商、互联网、政企等客户进行建设。同时,艾特网能也开始在有望进入“东数西算”第二批节点的地区进行布局,以更好地推动数据中心产业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