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一边慷慨地提供“不限量”套餐,一边限制网民使用的流量阈值。大量定向免流量套餐,种种限制让用户一不留神就会被收费。
近日,网络运营商如坐针毡,其精心设计的“不限量”流量套餐被网友们吐槽为“套路”。名义上是优惠套餐,不过网友非但不领情,反而怒目相对。
低至48元不限流量套餐确实十分诱人,这对热衷抱着智能手机玩微信玩游戏的网友们来说,是一个惊喜的福利。但当真正毫无戒备地享受这美味大餐时,不得不惊呼上当。究其原因,都是套路惹的祸。
运营商的广告宣传中,显眼处标注着“随意用”。再细看下方说明,就会发现各档都设定了降速阈值,超出后就会被限速。另外,大量定向免流量套餐,宣称使用特定软件时不收流量费,事实上种种限制让用户一不留神就会被收费。
如此看来,运营商此举显然有给用户“挖坑”之嫌,“不限量”只是博人眼球的广告词,实际上内里充满“套路”。
那么,“不限量”流量套餐何以成套路?这其中有何玄机妙算?
首当其冲的是运营商利益驱动。工信部宣布2018年手机流量全面减价,作为对策,运营商设计“不限量”流量套餐引诱消费者,在隐秘的套路中埋下增加营收的财路。可以想象,消费者在“不限量”的驱动下,消费流量势必比限量前增加许多,这正是运营商设计的兴奋点。
如此套路,运营商把网络公共资源当成垄断资源兜售,阳奉阴违,玩弄套路,将消费者戏于股掌之中。如何不成为消费者吐槽的对象?
另一方面,网络运营商如此“狡猾”,与当前情况下严厉监管和缺失不无关系。工信部需要制定相应的详细的管理措施,针对市场欺骗行为进行处罚。
毫不客气地说,如今,运营商的套路可以演绎成连环套。每一次套路既涉嫌格式合同,又涉嫌虚假宣传。不管是根据合同法,还是消保法,抑或广告法,运营商的做法都应受到处罚。而现实中,被处罚案例极为少见。也许正因为有恃无恐,运营商才会将套路发挥到极致。
运营商流量套餐“不限量”的套路,是一种缺失市场诚信的“流氓”行为。运营商之所以一边慷慨地提供“不限量”套餐,一边限制网民使用的流量阈值,是因为网民在实际使用中很难达到相应的阈值。此外,技术上亦难以实现,从网络承载力等实际情况来看,业界还没有真正达到不限流量的段位。
大张旗鼓的“实惠”,消费者真正用起来却感觉不那么名副其实,这自然会影响到用户体验。与此同时,不少消费者不知不觉中误入了某些定向免流量的“套路”,手机流量费用不降反升。这种行为既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又损害了企业形象,同时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更严重地说,这也是在明目张胆地违背商业信誉,实在有损运营商形象。
其实,糊弄消费者,就是糊弄市场。后果就是降低消费者黏性,降低消费者忠诚度。一旦消费者集体觉醒,有谁还会傻乎乎地为“流量不限量”买单呢?
有鉴于此,笔者呼吁消费者集体起诉运营商,并且建议工信部尽快对运营商的“不限量”流量套餐予以技术认证,如有必要作出相应处罚决定,为下一步全面减价铺平道路。